和平製品
Apr 7, 2024

2024.03 人生不是辛苦而是苦心

脫離原生的疆界

最近一直有個困擾著我的問題,就是關於原生家庭的議題。F曾跟我說,到了這個年紀你也早該脫離了,而不是總是像泥濘一樣困在週期裡面,不能把自己的人生歸咎到這上。

近期做的夢總是跟人有關,不少是身邊的同事、朋友也包含自己的親人,夢裡的劇情總有一種精巧的譬喻手法來轉換我與對方之間的事情,我很納悶為什麼我的大腦總能這樣把另外一面的樣貌透過虛幻的視覺呈現出來(我甚至覺得大腦跟AI其實有某種關聯在)。

於是我開始整理跟查詢資料,想要理解脫離原生的步驟是哪些,但我想要前提說明,這並不是說要遠離家庭關係,只是單純地想要整理跟釐清過往小時候所經歷與累積下的事件,並思考該如何不在未來被影響,有點像是卸下腳上的鐐銬的感覺。

步驟有以下這幾個:認識問題、接受輔導、建立健康的界線、發展支持系統、建立健康生活方式、學習自我愛護、接受過去尋求自我和解、學習溝通技巧。這以上八項是透過資料整理出來的,但是在第五到第八,我覺得並不是一定要依照順序步驟下來執行,只有前四才有明確的順序關係。

看著這八項的最一開頭,認識問題這四個字的時候,我就發現,原來發現問題是其中最困難的一件事情。我們的生活總是汲汲營營,跟著別人的意見與思考跑,看著已經說出自己意見的人,接受並且回來思考,其實在這個狀況的時候,有一大部分我們已經沒有自己的意見了。我們是接受了「別人的」意見,才來思考「自己的」,甚至是沒有思考自己的,而是把別人的順水變成自己的,就只是一個傳話筒罷了。

這讓我想到,當我跟F討論最近發生的議題的時候,如果我對這件事情不夠了解,其實我只是在把我看到的資訊(INFO)原封不動或者加油添醋的轉達給她而已,並不是我去蒐集各種資料並且評斷,因為,在這個以語言為傳達大宗的世界上,透過文字與聲音來傳達,是最快、便利的,更何況有了手機(註1)這個科技媒介,只需要幾秒,我可以把想法傳達給在美國的友人(但是迷因的出現與使用法有點要顛覆這個狀況,但還沒)。

於是在開始這一連串的馬拉松之前,我得先參加一場名為發現問題的馬拉松。也是透過整理之後有這幾項:提高觀察力、問他人問題、分析與收集、利用批判性思維、與他人合作、實踐解決問題。就有點像是為了要提升美感那樣,於是開始對於身邊周圍的環境特別注意,像是拿放大鏡一樣,透過太陽將專注在物體上燒灼出一點。而發現問題的學習,意外地不是只靠自己,而是要與他人合作,透過別人的觀點來理解出問題的所在。但是問題還是有分內在經驗與外在經驗,內在經驗是指來自個人內部的體驗,包含各種的心理狀態與想法;而外在經驗指的是透過外部環境所接受到的體驗與刺激,主要是指與他人總結出來的情緒。能否先分類、甚而產生共鳴與同理,我覺得都是一種從小所擁有的。這讓我想到小時候的我因為受傷而更對疼痛敏感,害怕事情的發生不如預期,諸多的事件與畫面同時造就了悲觀與畫面塑造的能力,幾乎是一把雙刃劍,過往情緒的混亂來自於內與外的不協調、自我與他者的不平衡,現在若是透過學習這些步驟與方法,釐清自我,我想肯定會讓自己在Balance這件事情上,能夠做得更好。

而這還只是第一步,甚至只是入門的必備技能。

寫在標題之後:

「我突然發現,會不會不是要脫離原生的陰影,而是要拓展原生的疆界與經驗?」

自己的問題是生活的問題嗎?

有時候我不經納悶,為什麼我必須一定要解決完自己的問題之後才有力氣或者說,有餘裕,去面對生活的問題。生活的問題是什麼呢?舉例來說就是柴米油鹽醬醋茶,用現代口吻來說,就是自我工作身體家庭伴侶與其他(這只是我的,不是所有人),太多事情必須列許出來,甚至排成一個大至小的關係,有著順位,像是排行榜一樣。

然而總是大大小小的問題會一一浮現出來,你坐在指揮室的椅子上,你的分身忙得焦頭爛額不可開交,本尊卻坐在那划著手機喝著茶,沒發現整間房間都在火燒屁股。依照往常的經驗,我都會因為懸著一個不解的念頭而無法專注在其他的事情,只有透過書寫或者畫圖,把視覺影像化之後,像是結束了一項偵查與整理,把那些情緒整理在資料庫內。

後來我在看大腦為什麼會焦慮的相關資料、影片,其中討論為什麼大腦會焦慮的影片(註2)提到因為針對未來的模糊而無法下決斷與判斷,只能不停在腦中思考與想像,針對「未知」而感到焦慮,因為無法提出問題與討論並做總結,所以像是一個沒設定好的程式系統,只能不斷耗能在那邊跑,因此影響到了大腦,而他所提出的解決辦法就是將模糊的東西給圖像化,透過圖像化保存在記憶體之中,那麼下次遇到狀況就能立即提取出來來面對,就不會一直在迴圈中耗能。對我來說,除了圖像化,我甚至覺得書寫成一篇文章,也能幫助自己脫離迴圈,甚至有種結案的感覺。(而且寫文章也不用花費太多時間,甚至兌換成一種產物)

於是我也很確信,對我來說,我自己本身的問題就會是我要生活下去所要面對的,不只是單純的物質上,連心理層面的不管是焦慮、競爭、未來、標籤與比較等等,這些都是我需要學著去整理與面對的。而在影片也很粗暴地總結出四個為何會不斷反芻焦慮的點,就是太閒(幹超好笑)、聰明病(不會想又愛想)、沒圖像總結(整理預備用)跟沒信念(信念引導人生行為),嗯,我看完之後就是點點頭,好下次不會這樣做了。

Moebius

人生不是辛苦而是苦心

我常會說自己活著很累,不只是自己內在的情緒、期待與追求,也包含面對外在的工作與關係,每當我血條見底,我是真的連半句話也說不出來了,甚至有時候會陷入一些非常Bad Trip的狀態,過度亢奮或者過度憂鬱,那種極端對我來說是真的不會想要在體會,但有的時候卻能刻意去演出來,我都不知道自己還能當個演員。

對於自己能夠活到現在,我還是抱持著感恩與幸運的心情在面對。過去我一直都是火車加煤吃電一路有勇無謀的衝,覺得事情就是照著軌道往前跑就對了,沒有軌道怎麼辦?自己建造一條!不穩也沒關係,我就照樣跑。但是這樣跑了幾年之後,我卻開始降速甚至停下來了。

這幾年見過沒見過的風景,還有沒經歷過的事情,但那些都曾在我的想像中預料過,甚至可以說是人生的階段目標在追求,我就一直在做,我是那種信奉著「吃苦當吃補」「吃的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的人,可是現在我卻停下腳步,開始思考,自己想要塑造的未來是長怎麼樣。

前面提到不應該讓大腦花力氣在焦慮上,我也一直在努力這件事情,也是因為這幾年我所磨的石頭終於露出了晶瑩剔透的一角,我終於能夠透過折射的反面看見自己疲累不勘的臉,那張吃了苦的臉,苦著的臉。

提到苦心,都會想到苦心經營,原先以為辛苦與苦心都會是負面的詞語,辛苦講的是「勞累、困難與不舒服的狀態」,苦心反而是指「付出心血與努力去完成某件事情」,苦心在使用的狀況會帶有欣賞與讚揚的意思,與辛苦不同。辛苦描述的是狀態,苦心強調的是個人的努力與奉獻。

先前看到L的文字,會覺得我是不是太辛苦的執著在創造不必要的東西,我甚至覺得那不是作品,只是因應潮流之下而誕生的視覺模樣,或者說就是為了做而做的東西罷了,但它確實來自於我本身的意念與想像,透過企劃誕生,但總覺得還是缺少了點什麼,但目前的我沒法把它整理出來,或許我還需要一點時間來釐清。(講直接點,透過企劃誕生的彷彿更完整的作品,好像沒辦法成為一種藝術家式的風格作品)

我原本以為辛苦是會被讚揚,但好像讓自己進入到苦心的狀態,就反而不需要思考這些了。這麼說起來,辛苦有一種被逼迫的感覺,苦心反而有一種笑著忙的感覺。

讓我再睡一下。

註1 以語言為導向的人可能更注重文字和語言的細節,他們可能更容易記住和理解文字內容。

註2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sw4upHB-o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