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 怎樣的人生才值得?

和平製品
May 2, 2024

--

怎樣的人生才值得?

我問他,怎樣的人生才有意義。他沒有很快回答,只是停了一下,像是很訝異我會問這種問題,然後說:「討論這種問題才沒意義。」輕鬆地說,下一句他就問我最近讀了什麼書、聽了幾首音樂、做了哪些作品,這些問題像是急轉彎閃避過我的憂慮,輕巧地回落在我身邊,看著我。

當然,我就一一回答了這些問題,書名、樂曲的名稱已經模糊不清,於是拿了手機直接給他看,他說了我也有興趣,於是傳了給他。

他又仔細端倪一下,然後說:「我也不知道人生怎樣才有意義,光是讓自己不要不開心就是一件困難的事情。」我看他,他很酷的笑了一下,但很像是機械式地挑了一個回覆模式。

「人一定要有追求嗎?」他說,後來這就變成那次聚會的大課題,我們約定好下一次要繼續聊這個話題,先給彼此幾個月醞釀,然後再來討論。

後來我就在想,人的生活就是在選擇之中度過,從前一天的選擇幾點睡到隔天睜開眼是否要起來,或者選擇要在按掉第幾個鬧鐘後急忙跳起,急忙地梳洗從衣櫃挑選合適的衣服,一切都在隱隱之中做選擇,如果將腦力數據化,我們從睜眼看工作群組與信件就一直在耗損,一直在降低。

原本以為有選擇是一個好事情。就像設計師提案總是要想三個,但殊不知設計師本人早就有偏好或者最喜歡的其中一個,卻還是要在服務上補足其他兩個,當剩餘的兩款能量不足時,就必須依賴已經成形的案件,作為「候補」被列在其中,但當候補上場成為正選,反而變成業界的一種視覺潮流,所有人都長得差不多,用的元素也一樣。

選擇跟被選擇之間錯綜複雜的利益關係,其實也是影響著你的生活與整個社會,只是最終大家會選擇放棄或無視,因為生活被選擇耗損的破爛不勘、搖搖欲墜。

非常多的雞湯文或者職場文(甚至理財文)都會說選擇的重要性,但與其說選擇很重要,不如說擺在眼前的是什麼,懂得眼前的選項才是重點。有意義的選項通常與自身的立場、意志、傾向是相合的,這是可以促進個人成長與發展、甚至益於他人。相反的,無意義來自於短期的利益或是外界的壓力之下,而做出的選擇,並非被歸類在無意義的選擇會是有損害自己的,通常只是在長遠與短期的比較之下,短期的獲利反而顯得短小,舉個簡單暴力的例子,就是心情不好時的暴飲暴食,我想大家都懂在那飽餐一頓之後的空虛。

而能夠認清這些選項,需要的不只是知識與判斷,也更需要時間的歷練。沒有任何人投資會想賠錢,而這世界上也沒有穩賺不賠的理財選項,過去有些朋友說他是相信命定論的,聽算命的說,每個人這輩子賺的錢都是固定的,所以他們不會亂幫人招財、添財,因為最後的果會算到自己頭上。(好像是簡少年在Podcast上有提及過)

大家都想賺錢,但隨之而來的是你自己的選擇,每個人起點不同,但選擇的方向會影響接下來會出現的選項,人生就是劇情的遊戲,選擇只是一個行為,重點是你所點下、你所選擇的那串文字,那攸關著你人生劇情的走向。

當然有好(認知中)的發展,也會有壞(認知中)的發展,這並不是要求每個人都把狀況分析的非常長遠,把不好的給稀釋淡化掉,轉成一種所有的失敗都是養分的良性思維,而是能夠坦承的面對失敗帶來的負面與焦慮,是,情緒都只是一個大池中的一隻隻金魚罷了,當你從水底的第一視角變成俯視整池春水時,你才知道情緒是能夠流動的,而不是身體的一個瘤。

我的Perfect Days

像是麻醉甦醒後的清爽睜開眼,淡黃的日出光透過朦朧玻璃大窗映射到床上,你看得見陽台上的植物背影,糊了邊的外型隨著風擺動,像是與你打招呼。你再躺了一下,但捨不得如此完美的起頭,於是翻身起床,折好棉被,將還沒到時的鬧鐘取消,看著綠色的按鈕變成灰色,進入待機之中。鏡中的你是從未看過的好氣色,眼白沒有血絲、臉沒有浮腫、皮膚滲出微微的紅暈,連血管的紅血球都在伸懶腰說,一路通行無阻,愉悅的公路旅行。

沒有通知、沒有打擾、沒有信件、沒有Meeting、沒有Deadline,一無負擔,輕身如燕,你輕盈轉一圈,擺出上週在螢幕上看到的優雅舞者的身姿,你甚至有種錯覺以為自己也能跳得起來,但你有厭惡感,而是覺得有趣甚而笑出來。

手機鑰匙錢包,出門前的咒語你默念三次,再確認一次把鑰匙握在手上,便關上鋁製的銀色大門,看著兩側貼著的龍年吉祥物,你甚至賦予名子。城市的人像是默契般的彼此錯開,路上顯得清淡,但各種行道樹、盆栽、花叢各顯特色與活力,反而生機勃勃,一切都蓄勢待發。走進巷間,那間每週習慣的早午餐店正準備營業,一樣的餐點與座位,坐下後就是閒著、沒特別做什麼、腦袋空著。

餐畢後,外帶咖啡,沿著反方向再走一段,散落的金黃色日光像是走在發光的道路上,那是一種來自日子的隱藏寓言或占卜,是大吉、是太陽、是良辰。沒有代辦事項,而是突然發起,打掃房間、洗衣曬被,在身體的行動中把心智的比例壓到最低,不思考、全以直覺帶起身體,像是舞者(武者)的肢體隨著韻律而起。

打發時間變成是一種奢侈,平日的擁擠與忙碌像是高速運轉的F1賽車,一切都在賽場中發生,連換胎補給都是在轉眼之間,所有的處理都是高效率,追求極致,分毫微秒皆不可出錯,所有人表現都被上萬對眼睛注視著。沒有人在賽場上慢慢開的,當所有人目標一致衝刺時,脫軌的人反而成了一根刺。

你原本以為自己能夠是衝刺第一的跑車,一個閃神,車子已經在緩衝的輪胎牆上,你才意識到自己已經出局了,從一百多圈的賽程內失去資格。資格、等級、水準、才能,在這一瞬間就像被擊破的城牆,從中破開,所有的內在情緒正準備傾潮而……然而,沒有,一切都被你拉回來,眼前的陽光散落,像是整座黃金城的模樣,把你從思緒拉回,一切仍完美,仍完好。

你所追求的普通人生,是要多少的努力才能達成,又或者是需要放下多少便能達成,像是拔河一樣在左右掙扎著,中間的那抹金色陽光就這樣散落開,又聚焦在一起。 那樣普通地融入世俗之中,沒想到是如此艱難,內心的烏托邦正在搖搖欲墜。不交流、不開口,疆界的僵化是切蛋糕的刀,每一次的落下都是精準萬分,無聲的討價還價,爭取多一平方的有利區域。

最終還是回到森林之中,沿著步道,走出規劃好的路線,隱身在綠林之中,從陰暗出看向外頭,躲藏著自己、也躲藏著別人。追趕著光芒的最後,卻是畏懼光芒,而隱藏在黑暗之中,等待心的能量的恢復,緩緩地、輕輕地。

四分之一投資四分之三

一篇音樂心理學 的研究之中,提及1986年至2015的美國Top10單曲,在1980年代的歌曲前奏普遍超過20秒,如今已經縮短到十秒內。縮短對於歌曲的精美編排會有造成影響嗎?可能空間變少了,但是鋪敘上卻更緊密,看見到反應的時間變得更短,能夠產出的反應就變得單一,接著慢慢地沿著螺旋軌道走,然後最後編織成一條收緊的線。

如果與商業綁緊,串流平台需要超過30秒的聆聽時間才能讓歌手獲利、得到分紅,於是將開頭縮短,更快地把人留住,就像是菜單上已經把照片大大地貼在那,讓你翻開就能清楚知道這道菜有哪些東西,再決定是要翻頁還是選擇。

現代人早就習慣在幾秒之內做選擇。滑Tinder、選歌、選衣服,這種本能上的事情一個眨眼,連思考的程序都還沒開啟,手指已經輕巧地做了結帳或是下一頁,有時候都會覺得到底是被控制了還是自動化開啟,那個狀態只是在敷衍一下腦袋分泌了一些刺激,造成不平衡所需要做的事情。

回到自己身上,為了將時間規劃分配的更好,想到了很久以前開始工作前聽過,自由接案者的薪水並不像上班族是以年薪計算,且有穩定的每月配額,通常來說都是提前計算好平日的花費、儲蓄、投資與預定的其他項計畫,自由是規律的獎勵,現在我也越來越覺得這是非常重要的一環。

自由接案沒有一個能夠升職的道路,他比較像是沿著自然山路或是城市街景跑的馬拉松,跟爬樓梯的感覺不一樣,是一個更需要耐力的挑戰。跑步的時候如果肌肉緊繃,反而更容易受傷,也沒法跑遠,硬撐著只會讓自己受傷,反而要讓自己懂得放鬆與保持彈性,真的對我來說是一門很大的課題,更不用說我從以前就一直談到現在,仍不時需要提醒自己。

在時間上的安排,一年內我希望能夠用1/4的時間工作來滿足剩餘3/4所需要的花費,雖然這會很挑戰我自己在剩餘時間內能否好好地執行我想做的事情,不會變成很偷懶的狀態,前幾年幾乎都在工作的狀態裡面,雖然還是能夠創作,但發現好像一直有一種偷懶的不精準的感覺,像是在交功課的感覺,所以後來才覺得要空出一段時間來讓自己好好把做作品的狀態給調整回來,工作確實也是開心,但更希望能夠發展出自己的作品世界。

希望未來能夠順利,共勉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