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06 面對生日蛋糕,你會許願嗎?

和平製品
4 days ago

--

面對他人
1.同情、同理與第三個
常被說沒有同理心跟同情心,於是好奇這兩個東西到底是不是一樣的,問了Chatgpt,它給我的回答是:「同理心和同情心在某些方面是相關的,但它們在含義上有一些微妙的不同之處。

同理心(Empathy):同理心是指能夠理解和分享他人情感經歷的能力。這包括對他人的感受和處境有深刻的理解,並且能夠從他們的角度感受到情感。同理心通常包括情感上的共鳴,以及對他人需求的敏感和理解。

同情心(Sympathy):感同身受意味著對他人的痛苦或困境感到同情和理解,但不一定能夠真正理解或共鳴他們的情感。感同身受通常是基於對他人困境的理解和尊重,但不一定需要與他們的情感經歷相同。

總的來說,同理心更側重於從他人的角度去感受和理解情感,而同情心則更強調對他人痛苦的同情和理解,不一定需要真正共鳴他們的情感。」

總結來說,就是同理心是願意用對方角度來思考,同情心則是用自己的角度來思考並。找資料的同時我也發現了第三個,叫做關懷心(Compassion),是從同理心進一步而來,是有實際行為希望能夠幫助對方減少難受、痛苦。

於是我才發現,自己是屬於同情心與關懷心,我沒法確切理解你的感受,因為在我的認知之中,沒有人能真正的體會他人的情緒(更何況我自己的情緒就一堆了),所以我更願意在理解後,實際執行更多能讓你feel better的事情。

面對他人

2.Package your words
有的時候我沒辦法把自己想講的話好好的表達出來,所以才用視覺。結果有時候大家對視覺的想像也有自己的根基、喜好與脈絡,總地而言溝通真的是一直到現在我認為最難的事情。

不過我在思考自己後層的原因才理解,原來我是因為希望能夠說服別人,或者說我在溝通前已經有預設立場跟目的了,所以才會覺得困難。如果我只是抱持著交流,我根本無需在乎對方是否接受與否,只需要在乎自己有沒有好好地把想法表達完整與說明。

日本的精緻包裝已經是世界出了名的,除了服務的展示,我總覺得在每一層的包裝與細節之中,隱含著的心意已經出色地被展示出來了,這個打包的層級不只是單純的服務,而是一種體驗與感受,能被好好地對待,誰不想呢?

調整每一刀的角度,才能更銳利、效率地,也是更尊重那些意見與想法。

面對自己

1.練習組合拳
跟室友聊天,我提出我自已總是把事情想得很快、很完整,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點,但是實際上不見得會得到好的回饋,所以想要明白怎麼改善。

室友提出:「不是把一個想法完整,而是多想幾種不同的想法。」

透過不同的想法激起別人的想法,串聯起來的能量會比原有的強大許多,最主要是能夠調頻、提升頻率,頻率對了,默契自然就會有了,那些小小的默契會在日子之中發芽,環境的綠化是陽光的力量。

2.擁有自己的風格
或者也能說是面對人生的戰術,那是一種比較接近於本質的東西,處理事情的態度跟精神。很多人都會問要不要擁有自己的風格,在視覺上能夠被定義與記住一定是最快的,能夠很快地被標籤化。

但對我自己來說,標籤化固然也好,但是保持著模糊的、有機的、柔柔軟軟隨著時間與空間而有所變化,反而更好、更有趣。我也反而想問,你對風格的想像與定義又會是什麼?是人設嗎?當別人提到某件具體的事情時會第一個想到你,還是說當提到想來做個好玩的事情時,會第一個想到你,針對具體跟模糊的標籤,我覺得那種感覺是不一樣的。

模糊是沒有框限的。

有時會想,如果風格是可以被設定、定義與創造的,那還算是自己本身就擁有的嗎?是看著網路上而產生的,還是自己創造出有點粗糙、刺眼與某種難以言喻的不上不下感,在形塑的過程中而發現與愛上的,或許才是屬於自己的。

再回過頭來問一次,擁有自己的風格重要嗎?在過去我好像會執著於這點,自己是誰重要嗎?其實不重要了,重點是你講了什麼、展示出來了什麼。

3.信仰之躍
刺客教條裡面有個動作叫信仰之躍,在那個年代他們把自己比喻為老鷹,從數層樓高的高塔跳入層堆的稻草堆之中躲避敵人,然後等敵人跑過後,再優雅地走出來。

人對自己有懷疑其實是正常的一件事情,要能夠對自己有信心,想必是經歷過了不少次的成功之後,經驗與見識的提升、手擁更多武器與解決辦法,壓制了焦慮,對於自己的信心與滿足自然就會提升與展示出來。

我其實蠻常對自己沒信心的,擔心不夠好、不齊全、不完整、不新鮮,後來發現這樣對自己的身心其實沒益處,鑽牛角尖的個性只會讓自己疲累,於是花了很多時間再看相關方面的資料與影片來學習,周慕姿老師的Podacst、雪力老師的心理學筆記是我目前看最多的。

底下有些我有特別寫下來要強調的:「當你挑剔自己的時候,自己仍會回應自己,這樣的自己,為什麼要不信任呢?在這樣的挑剔下誰還會回覆呢?那個會回應的人就是你自己。努力的人,找不到不相信自己的理由。」

「注意感覺與情緒的重量。」

「確認自己想要什麼就不會那麼焦慮,把注意力放在別人身上才會產生焦慮。」

「開始學會對自己好奇,不要用過去常用的習慣來做,不要猜測別人再講什麼,因為不確定會產生焦慮。」

「情緒是會過去的。」在這句話之後,我備註寫著,因為一直再想情緒才會存在,就像那隻最有名的貓一樣。

面對生日蛋糕
大家喜歡過生日嗎?被慶生與祝福的感覺想必是很開心的吧,在那個獨特的夜晚不管是跟伴侶、朋友、家人,或是自己一個人,留下的回憶不管是哪種情緒,出生這件事情就是非常獨一無二的專屬體驗。

但我討厭過生日,也討厭被慶祝,原本以為是自己不想麻煩別人,但後來發現是自己會不知道要許什麼願望。太實際層面的思考,只會覺得空想、妄想的願望是不會發生的,是一種自我安慰的心理,於是到最後反推回來一點也不想過生日,只會希望那就是一個普通到不行的一天就好,不要有太多的波瀾與起伏。

前面提到自己花了蠻多時間在學心理的調適與基礎,花了至少一年多快兩年的時間,這幾天很幸運能夠從別人的口中聽到了所謂的正向思考跟對宇宙許願這件事情,雖然以前就聽過,但與自己過去的行為相比,我比較屬於思考「尚未發生的事情」的解決辦法,所以不會思考我自己本身想要什麼。

過去我一直以為能夠透過想來面對未知的事情,但人的大腦是有限的,而宇宙是遙無止盡,我只能先確定好自己要什麼,然後繼續走,或許今年的蛋糕就能夠好好地許三個願望了。

--

--